进入初中,体会出什么是分秒必争了,应试教育的真实感逐渐浮出水面,小学时抱怨的时间不够用,在现在看来有点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的滋味。
早上6点50出家门,晚上6点50进家门,22点必须上床睡觉,这掐头去尾一算计,晚上就是宝贵的190分钟,你说这时间是不是“分秒必争”?所以小学时哪些所谓的碎片时间,无从谈起,每晚和孩子的亲子时光就是宝贵的饭桌时光。
习惯的力量是有惯性的——比如听新闻。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听新闻,基本上市面上的各种新闻“产品”我们都听过了,目前保留下的就有两个——馒头星球 博雅的老潘talks,原因有几点,馒头星球免费,每周四天音频,老潘talks虽然收费,但新闻相对社会性时事,一周一次,同时老潘会加入个人观点分析,这两个算是互补,所以晚上接孩子放学在车上一般都会给孩子放些新闻调剂下,有时候结合一些话题,我们在饭桌上也会深入讨论下。
11月2日老潘talk的新闻提到了“颜宁”回国的事情,结合这个新闻,和孩子深入探讨了几点:
1、颜宁从美回国又离国去美再离美回国,说明了什么?
2、她这两次回国,第一次回北京,第二次回深圳,给我们的思考有哪些?
3、都说科学无国界,你怎么看?
4、你通过这个新闻有什么启示?
我曾经在前边分享中说过,在做高报工作的过程中,我发现很多高三毕业生没有“想法”,往小了说是“年轻单纯”往大了说就是“没有思辨能力”,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和家长、学校都是分不开的,为了让孩子能多一些对社会的了解,对一些对社会时事背后的成因的思考,我觉得,这种听新闻 家庭讨论的形式,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结合这四个问题,我们说了很多内容,也扩充了很多外源性的话题,就拿第二个问题,为什么第二次选择了深圳来说,我把这几年大学招生情况、大学内部的资金投入、大学学科评级等等和求学有关的事情也给孩子渗透了一些,尤其这几年深圳对教育的大力支持,南方科技大学对实验室的投入和对科研项目的支持等等,也给孩子讲了哈工大深圳校区甚至超过了哈工大本校的分数等等,让孩子知道了什么叫地缘性。结合第一个问题,孩子爸爸给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颜宁教授为什么回国:颜教授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度工具化的:用现代化的工具对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进行测定,类似于核酸序列的测定(当然蛋白三维结构测定要更复杂),只不过后者现在已经完全自动化了。正因如此,颜教授在美国的科研工作遇到了一些挑战。从网站上可以查到颜宁的目前并没有新的科研拨款,所以此时回国也可能是她最优化的选择。当然,这种聊天的最后,一定会是一个升华,升华的主题就是“只有强者才有选择权”,一周有这么几次饭桌茶话会,其实对家长对孩子都是一个思维的碰撞。